谢和平谈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高度与视角
来源:    日期:2017-01-26 10:25   点击:

谢和平谈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

高度与视角


【原文出处】《科学网》(2016年5月25日)

选自西部评估中心《高教动态研究汇编》第一期



一个国家的视野,能够决定其在整个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一个人的视野,能够决定其未来发展的水平和高度;一个大学的视野,更能够决定其教育的广度和深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前不久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批示中特别强调:要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这为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双一流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个国家的视野,能够决定其在整个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一个人的视野,能够决定其未来发展的水平和高度;一个大学的视野,更能够决定其教育的广度和深度。

去年10月,我国正式颁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了推进双一流建设的战略部署。在推进双一流建设中,大学具有怎样的视角,实际上直接决定着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水平和高度。

推进双一流建设的高度和视角

国家正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双一流建设一定要有一流水平。那么,什么是一流水平?一流水平不应只是国内一流,更应是世界一流水平。现在,我国已有多所大学在世界一流大学排名的指标体系中进入了全球百强,更有600多个学科进入了ESI全球排名前1%,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大学、学科就已经是世界一流水平,因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不只是在国际认可的排名体系中处于前列,而在于要有关注世界、关注人类、关注未来的高度和视野,在于要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对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创造性贡献。

当前,国内大学都在推进双一流建设,建设双一流不只是一个理念,更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关键要有国际一流水平的顶尖学科,要有引领未来科技发展的颠覆性成果,更要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人才。

从根本上来说,我们推进双一流建设,关键就要有冲击世界一流的自觉和自信,更要有促进全球共同繁荣、增进人类福祉、引领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视角和高度。在一定意义上讲,高校对世界、对人类、对国家更显著、更持续、也更长久的贡献,就突出体现在人才培养上。但与学科、科研成果等办学指标的快速增长相比,我们在创新人才培养上如何成为真正的一流?应有怎样的视角和高度?更需要大学去认识、去思考、去探索。

国际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的高度和视角

综观国际一流大学,从它们的办学经验就可以看出,不管是剑桥、哈佛,还是牛津、麻省理工,这些世界顶尖大学都把培养能为人类发展进步做出突出贡献的一流人才、把培养未来的世界领袖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和落脚点。耶鲁大学前任校长理查德·莱文曾经讲过:耶鲁要致力于领袖人物的培养,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为每个人未来的成长确定方向,为社会、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牛津大学也明确把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各领域的领袖人才和未来的学者精英;最近,密歇根大学的校长珂曼则明确提出要为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培养未来的世界领袖

可以看到,虽然这些世界一流大学培养人才的方式、举措都各具特点,但它们在人才培养的出发点上都有着一个共同的视角和高度,就是要站在全球的视角、站在建设未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去思考、去定位人才培养的理念和目标,都把培养具有领导力的未来社会引领者、开创者、建设者作为一个共同的任务和方向。

实际上,国内不少大学都已经意识到了人才培养的视角问题,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但是应当说,目前国内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往往还是更多地去关注现在、关注就业,而对世界、对人类、对未来的关注度还不够,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参与、影响和引领未来全球事务的能力和胆识就不强,未来的国际竞争力和领导力就更不会强。

中国大学人才培养的高度和视角

从根本上说,所有的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的视角,都是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求而形成发展起来的。一直以来,中国大学人才培养的视角,都定位在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实际上,这应是我们大学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要求和根本的出发点,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我们培养人才的落脚点也有所不同。

新中国成立以后,各项事业百废待兴,当时,为了能迅速发展国家经济、特别是在短时间内促进工业快速发展,我们急需大批技术专家和各种专业人才。国内很多高校都成了工程师的摇篮,事实证明,我们培养出的又红又专的人才,适应了当时的社会需求,更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建设越来越需要高水平、多样化的创新人才,也越来越需要社会的未来合格公民。我国高校顺应社会的需要,不同的大学对自己的人才培养提出了不同的目标和要求。清华提出了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北大开始致力于培养能够引领未来发展的人才,上海交大则把培养一批创新型的领袖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定位。川大在2004年确立了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强烈创新意识、宽广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

面向未来,要全面实现现代化,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批示中特别强调:要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这就为高校在新时期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站在全球的视角,站在中国未来将从世界大国成为世界强国的高度,努力培养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人才。从2012年起,四川大学就提出并构建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体系,也就是一个体现川大精英教育、个性化教育、全面发展教育的“323+X”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协作精神与社会担当能力,努力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

那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具体体现在哪里?这就体现在我们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知识,更要有文化;不仅要有智慧,更要有担当、有胸怀;不仅要关注中国,更要关注世界、关心全人类;不仅要参与、融入国际事务,更要影响、引领国际事务,真正为国家、为世界、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我们认为,面向未来,中国大学要培养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关键就是要认识和做好两个方面。

一方面,中国的大学要有这个自信。去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和激励就是,中国完全不仅可以产生世界一流水平的科技成果,更能够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能够引领人类发展进步的杰出人才。所以,我们推进双一流建设,我们培养一流人才,应当立足国际一流水平,但更应体现中国特色,真正实现从跟跑者并行者向未来领跑者的转变。

另一方面,我们要走好高端国际化教育这条路,真正培养能参与、影响和引领国际事务的一流人才,培养能为全球未来发展、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突出贡献的未来领袖。近几年来,四川大学在这方面进行了努力探索。2008年汶川地震以后,川大与香港理工大学共建了全球第一个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引进了联合国教科文原助理总干事卡隆基教授担任院长,致力于为国际机构培养防灾减灾、重大灾害危机处理的国际高端专业人才。川大与匹兹堡大学共建了川大匹兹堡学院,引进了匹大在世界前沿学科领域的办学理念和优质教育资源,作为学校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人才的高层次、高水平改革实验区。同时,川大正与成都市校共建一个“3+3”国际创新创业学院(研究院),汇聚川大、牛津、匹兹堡大学三校和成都、牛津郡、匹兹堡三地的创新优势资源,面向全球吸引和培养具有未来领导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创业人才。此外,中国要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就要去关注、了解和研究国际事务,川大专门拿出经费,列出课题指南,鼓励和支持广大教师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别研究,开展全球政治经济、反贫困及全球变化科学等方面的研究。特别是从2012年起,川大每年拿出1500万元在6~7月举办国际课程周,邀请了牛津、哈佛、耶鲁等世界一流大学的400多位外籍教授来校开设全英文课程,每年受益学生超过3万人次,提高学生国际交往的知识、能力和视野。

所以,高校推进双一流建设,不仅要在水平上达到国际一流,更要有一种立足中国、胸怀世界、关注人类的视角和情怀,更要有一种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卓越贡献的担当和气魄。从一定意义上讲,当国内高校真正伴随中国走向世界,能够不断涌现改变人类生活的颠覆性成果、不断培养引领世界未来发展的顶尖人才。

之日,就是我国世界一流大学真正建成之时。


下一条:世界一流大学如何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

关闭

版权所有: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网     设计与制作:西安交通大学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